IT管理的八宗"輕罪"

作為CIO,你能從很多渠道獲得如何提升效能的建議:比如《CIO生存指南》,IT媒體上的文章,甚至在“走投無路”時也能從Gartner、Forrester、McKinsey等咨詢機構那里得到一堆意見。
大多數(shù)文章都會列出CIO的“首要任務”,這些建議往往讀起來像是“顯而易見隊長”寫的,但并不代表它們錯誤——只是過于重復。
所以,為了提供一些你可能沒在其他地方聽過的“新鮮”意見,下面列出八條IT管理中的“小過錯”。
1. 管理過度,領導不足
好吧,我承認這已經(jīng)是老生常談了。領導與管理的區(qū)別,你肯定看過無數(shù)次。
有個老笑話:一條沒有腿的狗,它的主人每天早上帶它出去——是拖著走的。
領導力的價值就在于區(qū)別:你是在拖著員工走,還是他們能主動走在正確的方向上。
2. 領導過度,管理不足
別忘了,你拿薪水的目的,是確保工作能真正完成,這就是管理的意義——保證你負責的工作交付落地。
領導當然有助于達成目標,但它不是唯一的工具。IT本身就是工具,業(yè)務流程優(yōu)化也是。如果一味強調(diào)領導,管理者可能花太多時間去鼓舞人心,卻忘了自己的職責是把事做完。
3. 為“內(nèi)部費用分攤”爭論不休
“費用分攤”聽起來是個好理論:讓各業(yè)務部門按實際使用的IT資源付費,這樣他們就會更謹慎地提出需求。
問題在于,IT該怎么算賬?
簡單法:按人頭數(shù)或預算占比攤銷。簡單,但無意義,因為部門縮減IT使用也不會降低攤銷金額。
精細法:計算每類資源的單位成本,再監(jiān)控使用量逐筆結算,但這會引發(fā)無休止的爭論——各種假設無法證明,雙方還會耗費大量時間去爭執(zhí)賬單是否合理。
結果就是:算來算去,錢還是從同一個口袋出。結論:放棄吧。
4. 想做“商業(yè)領袖”,而不是“技術專家”
這條建議你肯定聽過太多次,甚至有公司把CIO改成CTO,結果卻荒唐地要求CTO不是技術人。
但請注意:沒人強迫你“裝成”商人,做“生意人”其實比做技術專家容易多了,但除非你也覺得CFO不該是財務專家、CMO不該是市場專家,否則這個邏輯根本站不住腳。
更糟糕的是,那些刻意想表現(xiàn)成“生意人”的CIO,常常像高中時拼命想加入“酷小孩俱樂部”的邊緣學生——不僅依舊被排除在外,還額外顯得可憐。
5. 把“architect”當動詞用
純屬個人意見,但我覺得“architect”當動詞并不比“engineer”更能說明問題。聽到有人說“我們得architect一個解決方案”時,我往往會想到:這是沒能加入“商業(yè)酷小孩俱樂部”的人,轉(zhuǎn)而想混進“技術酷小孩俱樂部”。
6. 濫用“最佳實踐”
這是場必輸?shù)恼?。很多人說“best practice”,其實他們的意思是“好做法”“成熟做法”或“最低專業(yè)標準”。
就像有人把“hopefully”誤用成“I hope”一樣,抱怨也沒用。
7. 從項目管理轉(zhuǎn)向產(chǎn)品管理
項目管理的意義是:讓組織以有計劃、有意圖的方式改變未來。
產(chǎn)品管理的意義是:管理某個產(chǎn)品或產(chǎn)品線的演進,保持和增強市場競爭力。
IT產(chǎn)品管理源自敏捷方法,與業(yè)務產(chǎn)品管理關系不大。它更多是關于“建立責任制和決策權”。
問題在于,它是否比項目管理更好?答案:大概不是,更像是“偽二分法”,而非真正的突破。
8. 誤解CIO的職責
恭喜你沒犯第四條錯誤(試圖變成商人),但要小心別走向另一端:試圖成為公司“首席技術專家”。
這樣一來,你可能會變成公司“首席業(yè)務分析師”,這同樣是錯誤的定位。
CIO需要對技術足夠了解,能和業(yè)務高管、技術人員展開有意義的對話,進而提供戰(zhàn)略引領,但這不等于你就是首席架構師或業(yè)務分析師。
CIO真正的職責是:
? 建立一個與業(yè)務深度融合、運轉(zhuǎn)高效的組織。
? 管理公司在所有架構層面的技術組合。
? 擅長吸引、招聘、培養(yǎng)并晉升頂尖技術人才。
總結
現(xiàn)在你已經(jīng)看完這份“CIO八大輕罪”,下一個問題是:你要先修正哪一條?
好消息是:如果你有時間思考這些問題,那說明你作為CIO已經(jīng)處在不錯的位置。壞消息是:如果你還在糾結這些,你也可能早已陷入“毫無希望”的妄想之中——那也就無所謂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